工业设计公司:后现代社会观察田野

一 工业设计师的理想

大理想稀声

工程师R问对面的设计师S :“S, 你说我们工业设计师的理想是什么?”我也竖起了耳朵。。我对关于人的理想,价值观之类的想法非常感兴趣,远远超过我对八卦人生活成长的心路历程的热情。一向话多饶舌的S没说。果然理想之类的内容不太适合办公室话题,不是三言两语一百字可以组织出来的答案,也不是光有好奇心八卦心就可以随便听来的信息。

360°牛人JOBS

设计总监M公共邮箱发了一封邮件,多少让我这个工业设计外行人对他们的理想有了一点线索。这封邮件讲了一个JOBS的故事。他说,I assume every story about steves jobs will inspire people in some way.
我认为这句话很有道理,两年前王小nou就激动地跟我介绍过这个人的讲座跟他的有关故事,说这个人很神奇,他曾经得过癌症,然后治愈了,经历了生死的轮回,人更少了畏惧感,更有创新和挑战的勇气。我也很激动,我想,这真是nb的人,真是nb的生命。身处象牙塔,我的励志点还停留在“怎样度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上面。两年以后,神奇的I-Phone&I-plad横空出世,热得从北方国家烧到南方国家,从精英烧到草民。和我不一样,设计师看到的激动人心的场景是:
苹果都是以设计挂帅。在微软的会议里,没有设计人员参与,只有一堆技术人员,讲述自己的想法怎样加到产品设计里面,而在苹果的会议中,设计人员一走进会议室,大家都安静下来,因为他们是全公司最受尊敬的人。
只有在苹果,设计师的直属上司是CEO。
(可以在下面这个链接中看原文http://www.emba.com.tw/ShowArticleCon.asp?artid=8068)
所以,设计师的偶像是JOBS,理想是可以像他那样,设计出改变世界的产品么?设计师可以在一个产品出世的过程中,成为主导性的角色吗?

恒变的哲思

前任总监L要离开我们了,但是他永远在我们心中,他是我们的“雷疯”。这是大家开玩笑时候说的话,玩笑的口气使得真情流露不那么尴尬。但是他走之前给我们做的演讲,真的是让我印象深刻,搞不好就真的永远在我心中了。
他演讲的主题大概是他怎样走上设计的道路,以及他在设计道路上的思索,对他影响至深的设计师们以及那些设计师们的思想,还有中国的设计精髓应该是怎样的?一开始我还一遍剥瓜子一遍看,像听村长发话的农村妇女一样,后来我就慢慢地解放了双手,把认知资源都集中到两只耳朵和眼睛和我聪明的脑瓜上。有太多激动人心的收获!

form follow function ?

一个产品,无外乎它的功能,它实用的外观。而如何看待form和function之间的关系,便是贯穿产品设计历史的主线索。可以只在乎形式,可是只在乎功能,而大多是在形式功能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在现代社会,一个产品呈现,可能又不仅仅是形式和功能的权衡,它还包括公司的策略,市场,产品周期,消费者偏好,同行业内的竞争等等因素。因此怎样寻找这个平衡点,便是一个设计师功力和内涵所在。

balance - 中庸

这个balance所体现的不就是中庸的思想么?L给了一个联结,把balance解释成中庸,或者把中庸解释称balance.这不重要,重要的是balance是我看过的最好的传达中庸的词语。这个世界,很多都是以对称的形式存在,上面所说的形式和功能,性格中的狷和狂,八卦图中的黑和白,阴和阳。balance是一个操作定义的中庸,balance是各种力量平衡的过程,最后达到中庸的状态。这种状态是已经没有角力的紧张感,没有不稳定的力量感,是一种让人走远的安定感。

less is more?

少便是更多?听起来很玄奥,但是也有装逼嫌疑不是?听听L的解释:这里的少和多不是在一个层面意思上的少和多。他们在一个整体上面,属于此消彼长的少和多,少了的是装饰,多了的是思考的空间,多了繁复,便
少了回味的余地。中国文化是什么样的?在一幅写意的画中,青山绿水印在浩渺的天色中,在远处,天水相接,觉得是水便是水,是天便是天。少的是多余的笔画,多的是遐想的空间。少的是风景,多的是心境。
我与之呼应想到的例子是:苹果的设计,风格也是非常突出的简;这种简来源于JOBS本人强烈的简单风格,上面的故事中也说道他的家居环境,极简。我联想到一种快乐的境界是:“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不改其乐。”还有我两个同学的签名档:“不快乐,是因为想要的太多。”。
好的作品背后,总是会有这样简单的快乐在深深的会意。

永恒 or 恒变

最初,L想追求永恒的设计,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变化才是真理,唯一永恒的是变化。所以,永恒是什么,是恒变。于是,又是一个很辨证的道理。与此相关,L引入了科学界的物理理论,DNA的寓意,大自然的规律给设计带来的指示。这一切,又让设计师在产品设计中融合了对生命的哲学思考。
在这个设计师身上,我看到了文化和艺术对他深深的浸染。希望通过艺术和设计表达中国文化,通过设计作品来表达对生命的体悟,是L的理念么?

二 创新面对山寨

设计师W是荷兰人,父母是香港人,说英语荷兰语粤语还有港式普通话,来到中国三年。貌似很满意现在的状态:“ it has given me a tremendous learning boost in a very short time”…“ And you know what? I haven’t been thinking going back at all.”。
他给我们发了他写的最新一篇博文,分享了他在这里工作三年的工作,生活,和感悟。这篇文章里,他主要就自己在工作上的困惑进行了思考:中国客户和西方客户不一样,怎样更好地服务中国的客户?
中西方客户要求的差异——中国客户要的是尽可能多细节的结果图,这和工业设计理念好像有点不符;
中西客户他们思想的差异——中国客户的思维方式具体而实在,西方的客户思维方式是偏抽象的。
还有工业设计在中国的现状的观察——好多山寨和模仿。
对中国工业的了解——还没成熟。
还有对中国设计师的辩护——他们有创新能力和潜力,但是他们还没有机会去展示。
总体他是相当乐观的,结尾的时候他说:“ So be ready, build relationships and prepare yourself for a lot of real innovative design work in the near future in this huge market here!”
我看他的博文,抓出他的对设计的已有理念大概是:
INNOVATION 设计是创新的。
ITERATIVE PROCESS 但设计也不完全是凭空的创新。
它有一个完整的从研究到策略到设计到概念探索到反复尝试的过程。
他的理念更像我在《产品设计》入门教课书上看到的对产品设计的了解:开发产品创新概念——或酷或有用或新奇,或让人拍案道奇或贴如人心或让人不禁笑起,研究开发流程的规范——从调研到方向确定到概念图探索到定稿到制模到生产到市场监测反馈到最后的推广。
他所假定的理想创新产品也是Iphone(Let’s say that we agree that the iPhone is an innovative product here)他是一个西方科班出身的拥护“创新”理念但是也持着开放心态了解中国的专业设计师。

三 为什么我在工业设计行业如此激动?

我为社会学激动过——社会学所涉及的领域那么理性那么睿智那么渊博;我为经济学激动过——经济学谈起来是那么精英连说钱也是那么不俗气;我为社会工作激动过,社工愿点点滴滴地努力改善人的生命的信仰影响了我——以仁慈之心看待生命,以理解和接纳的态度看待与自己不同的人,也有了可以改变影响别人的方法和信心。也为心理学激动过——心理学给我提供了很多理解自己与他人的方式。

他们是我头脑里的千军万马,可是因为他们,自己和人群拉开了距离;其实我也知道民间和学界思考的问题并没有太大差异,钱包啊八卦啊婚姻啊家庭啊政府啊社会啊。。可是因为思考的方式不同,于是学者的叙述对一般来说是那么高深,那么让人无感。能读书读到让人不能理解把自己变成另一种类型的人也算一种“成功”吧。另外还有一种读书“成功”的是很多读多了的人甚是虚无,喜欢形而上地解构一切,走上“看透一切”“众人皆醉我独醒”的不归之路。我不觉得这样的读书有什么“生产力”,对他人不用说,对自己甚至也没有什么太大好处,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所谓“看透了就没有意思”了。可是令我颓丧的是我自己也很难说个所以然怎么让这样看似“无用”的知识和理论改变人。社会学应该让人与人的关系人于自然地关系人与组织的关系更和谐;经济学应该让资源得到最大效益的应用;社会工作应该给社会抹上温暖的色彩让原本苦难的人间不让弱势群体绝望;心理学应该让人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别人,让更多人的在可能的范围内改变自己的认知和态度愉快的活着,因为人生苦短啊。他们是我头脑里的千军万马,但是我却是一个失败的将军,不知道怎样带兵打仗,军在那无聊地磨刀,马在无聊的吃草。
然后有一天,我在现在的工业设计公司实习。这里有适合我这种分析研究控的位置,我给自己找到了发力点,而我最激动的是我发现了另外一种叙述思想,将理想转为行动的方法与可能性。

从机器到设计

先摘书上的一段话,介绍一个工业设计领域著名的地方德国包豪斯(Bauhaus),这个地方在L的呈现里也有重点讲过。“它是工业设计领域的重镇,当时人类社会刚从手工作坊过渡到大规模生产的工业产品时代,迫切需要在工业时代美化生活的法门。原有的为皇室服务的手工作坊方式不能满足工业时代的需要,而新的设计法则和体系没有建立,工业化生产的早期产品,虽然功能上堪用,可是形象粗鄙简陋之至。包豪斯的教师们探索的是在工业化生产条件下如何美化人类的生活。”

也就是说,产品的前身是只具备功的机器或者设备,他们不具备和用户友好相处的外相,包括产品的美学外观,包含情感因素的人机互动。而后者是在设计师的手中完成。机器经过设计师的挑剔的眼,丰富的想象力,创造性的设计,成为一个不仅有使用功能方便生活的机器,也成为容易操作甚至带来愉悦体验的产品。于是,它离艺术更近,于是它离人类孜孜不倦追求的更美好的生活更近。

其实不需要设计,机器也是可以用的,为什么不能用呢?黑白电视机不能看了,一定要彩色的?大体积的电视机不能用了,一定要变薄?电视机不能放桌上啊,一定要挂墙上?小电视机不够看啊,一定要大宽屏有电影院的效果?当然有时候我并不喜欢工业产品在设计上面过度的精益求精再求精,我还是比较保守的工业产品消费者,point在于,设计师可以让机器成为更容易让消费者接受和操作甚至喜欢甚至爱不释手甚至可以寄托某种情感的产品甚至是艺术品。

从文字到视觉

在设计公司然我收获最大的有一点是,用图片代替文字去传达意思。在社会科学浸淫太久,头脑里装满了思想和文字,飞着各个思想大家他们各自迥异的理论。但理论不管怎么迥异,但有一点相同,就是他们是用文字表达思想,借用逻辑的思维力论证观点。于是也把我自己的脑袋武装成理论丰富的女研究生。而太多时候,那些讲道理的人是多么不懂得深入浅出,硬是将语言变得艰深复杂,他们非常希望别人懂得他们的深奥之处,可是他们又如此笨拙地说得让人难以理解。而图片让眼睛所到之处是多么清新啊。图片在很多方面都让表达变得容易,变得愉悦,变得更切合,让某些只能意会难以言传的意思也得到了很好的表达。

从理论到表达

当我认为一个人的观点好棒的时候,我总是希望更多的人也感受到这样很棒的观点。问题是当我尝试去向别人转达,发现效果总是很差。直接地转达观点,用同样的方式转达那样的观点很难让人理解,更不要是说接受。于是顺便我也给自己树立了一个“高深莫测”的形象,把自己变成了一个颇有功能性的机器,一个深奥论证严密的理论,而不是一个赏心悦目的产品,也不是一个走入人心中的图画。于是我变得更退缩,让自己躲在一个角落,人想到这台机器的功能的时候会想到拿来用,可是也很难露出个微笑给这台机器,或者根本难以发现这样的机器,或者成为一个自己写了一篇理论性很强的文章,自己读过以后默默放进个人电脑的某个文件夹里,或者善意的朋友嚷嚷着要拜读但拿走以后久久没有回音。

失败的沟通

最近我在关注很多问题,然后我发现很多问题基本是因为人很难心平气和地表达想法,沟通失败:因为太多人不能理解也不愿意理解造成的各种隔阂各种孤立各种积压的情绪各种不公平各种隐忍的不幸福。从小的说起,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类型的强关系若弱关系,A发现B是一个固执倔强的人,于是A不理B了,B难过伤心,A心烦意乱。其实如果A要是有耐心听完B真正的想法,或许A真的会发现B说的非常有道理。他们或许不是一样的想法,但是他们想法不同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关系,更重要的是A和B能够非常和睦地相处了。其实人生短暂,有什么气值得滞留心头?从大的说起,为了公正和正义而推动的公民社会和民主社会。数百年来的仁人智士为了这个国家的未来奔走呼号,呕心沥血地推动进步的思想:公平,正义,人权,民主。有些性情中人痛骂当权者的恶行可是他们不想想环境和制度怎样影响人的行为,把各种贬义词砸在那些人脑袋上对推进制度改善又有什么用呢?有些心急的人看到各种黑暗的社会现象就悲从中来觉得社会进步无望可是他不想想历史上得到今天的成绩是多么的不容易,而这么快又感叹国将不国民心不古的悲哀有什么用呢?我也气愤黑暗的社会现象,但是但凡懂点历史,但凡知道点人类发展史,应当感叹的是幸好这不是什么浓黑的哀伤,不过是每个时代总会经历的这样那样的问题,想想是不是可以不那么愤青不那么快失望而真的为解决问题赶紧想点主意为让它变得好一点点而小马儿不停蹄?

产品设计师所专注的是人与机器的关系。我关注的是人与人人于社会之间的关系。人机如何更好地互动或许可以给我带来更多关于人与人人与社会更好互动的启发。假设一种思想和一种理念是一个产品,太深邃的思想家会像一台功能强大但是操作很难的机器,一般人会默默绕开。愤青会像一个充满吸引点但是其实不好使用的机器,他看上去很能让人有共鸣,但是你用用以后发现,哎,不过这样,还浪费了偶的感情,一个本来不需要愤怒的一天竟然愤怒了,有本事你真的给力撒。哼。当然也有很多人并没有发现他们感情悄悄被浪费了。

好啦,我想这个可能就是我在前面所说的,从工业设计上面我看到了“另外一种叙述思想,将理想转为行动的方法与可能性”。我结论是,2011年,我要努力成为给力姐,KEEP SIMPLE AND STUPID, 没行动就少废话,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影响力吧,加油!

四 后现代社会

之前讲的都是我以一个外行踏入工业产品设计行业,对工业产品设计的理解以及可能触碰的思考点。而标题表明我的关注对象是后现代社会,于是有必要先对后现代社会做一些阐述。

复杂而多样的后现代主义思潮

在后现代社会之前,是以工业为主要形态的现代社会,再再之前,是以农业为主要形态的传统社会。后现代的社会形态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只是在各个领域出现了一些思潮和理论对其特征进行描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社会的动态变迁。复杂性和多样性是后现代主义理论形态特征,将熟悉的东西陌生化,将清楚的东西模糊化,将简单的东西复杂化,它的理论阐述往往充满新造的概念,不同于现代的语言风格,因此呈现出一个复杂,矛盾,令人迷茫的多面体。任何给后现代主义进行简单的理解的做法,任何给后现代主义下一个简单的定义的企图都是不得后现代主义的要领的。(王治柯.论后现代主义的三种形态.国外社会科学.1995.第一期.p41)

当代美国活跃的后现代主义者之一格里芬(Griffin)说:“如果后现代主义这一词汇在使用时可以从不同方面找到共同之处的话,那就是,它指的是一种广泛的情绪而不是任何共同的教条,即一种认为人类可以而且必须超越现代的情绪。”如此说的话,后现代主义成了一个范围广泛的概念。

需要特别强调的一点是:后现代主义最初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文学艺术和建筑设计等领域出现的一股思潮,原来仅指一种以背离和批判现代和古典设计风格为特征的建筑学倾向。后来蔓延到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领域。这一点强有力地解释了为什么社会学出身的我能敏感地将设计和后现代联系了一起。

需要强调的另外一点是:在中国,短期而剧烈的变化使得中国的社会形态在各个地区不是一致的。传统的农业社会,现代的工业社会,后现代社会在中国辽阔的土地上同时呈现着并动态变化着。比如说,我学习和工作的城市是一线城市,后现代社会的特征显著,而我的家乡在离该市三小时车程外的四线城市,春节期间各个饭桌田野下来,感受到农业社会的乡土味和人情味依然是人们交往的主要联结。如果我的目测和推测靠谱的话,目前的主流的应该是现代化的工业社会,而从社会变迁速度和90后20后小朋友们思想先进性来看,后现代社会发展的势力应该很快袭来。

后现代理论论调之一:消费社会

法国社会理论家鲍德里亚(Baudrillard)提出,后现代社会是消费社会。在他的著作《消费社会》中,他提出,资本主义社会已经从生产所主导的生产型社会进入以消费为主导的消费社会。消费社会的首要特征是物质的极大丰富,人们被物包围。“如今,我们无处不被丰富多彩的物,服务和消费品所形成的眼花缭乱的消费和富裕包围,这在当今导致了人类生态学的一种根本变化。。我们的生活逐渐较少同他人相关,较少同他人的在场和话语相关,而是更多地处在欺骗性和臣服性的物的默视之下,这些物持续重复着相同的话语。”后现代社会的新特点是消费符号,符号决定需要。商品的所指是由商品和符号系统的关系规定的。商品有差别,消费者就有对差别的需求。一辆汽车既是私人交通工具,也是给消费者方便,威望,社会地位的要素,而后者才恰恰是消费的领域——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件物品,而是“差别”。在消费社会,人们没有客观的需要,只有符号决定的需要。符号消费扩大了消费品的范围,不仅商品被当做符号消费,而且所有的符号也可以是商品。符号消费的意义在于它是“一种控制掌握符号的系统行为”,在与获取自己的社会地位,消费是无止境的发生。消费是一种对话的方式,是人们相互对话和交流的方式。正是通过消费,我们才能与作为符号的物发生关系,与他人发生关系,才能真正进入社会。消费品界定着不同的人群和社会地位,消费者因为消费不同商品饵区分不同的社会地位。当商品被作为权力,声望,奢华以及权力的表达和标志来消费时,这种消费是无止境的。

英国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Zygumkent Bauman)把社会划分为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三种类型。前现代社会是由无数的自给自足的社群组成的,它们有各自的传统和生活方式,社会没有中心,呈现支离破碎的状态。宗教文化和严格的权利关系控制着社会,因此社会等级分明,秩序稳定。现代社会以政府为中心,建立了包括法律,归训策略和意识形态的多层控制体系,不断实现社会准则,价值观念和信仰的标准化,形成一种理性的社会秩序。因此现代性的核心是命令,分类,设计和操纵一切的意志。现代性的政府肩负控制社会和自然的使命,力图创造符合理性的社会。后现代社会靠引诱实施社会控制,商品可以营造的幻觉与希望诱惑人们达成社会一致性。“在后现代的时期,公民已经被整合进社会里,他们对公共制度的拥护是通过市场这一机制来达成的。个人需求,欲望,身份认同以及生活方式等都和消费紧紧结合在一起。”后现代推崇一种无中心的,破裂的社会秩序,摒弃了任何为宣扬确定性或者追求真善美的普遍标准效力的根基,保留现代性的选择性,多样性,批评性,反思性等价值观念,肯定或者赞扬多元,模糊,暧昧,不确定性,偶然和转瞬即逝的食物。

五 焦虑的将军流水的兵

在公司待了五个月,在这五个月中,发生了以下人事流动:
ID部门:走了一个总监,来了一个新总监,前总监走了,带出来的两个兵心也散了,遂黯然离去。新总监也根据自己的“小清新”口味挑了两个他喜欢的,两个兵工作了两个星期,某兵感到与自己预期不符,遂准备提早撤去。同时跟我一起进公司的还有另外一个设计师,目前稳定。
ME部门:走了俩中年劳动力,进来了俩没毕业的小年轻。
RE部门:我之前有部门第一个成员,我是NO2,后来又进来一个温柔的据说是GAY的NO3,然后NO1在毕业后拿到一国字头大公司的OFFER,于是即将离去。
SALE部门:去年拿了大单子的美女功成身退,今年又进来一个新的美女。
以上频繁的人事流动发生在一个只有二十几个员工的公司。以我所在的时间来算,这半年的公司员工流动率约为:87.5%(公式:(离职人数+新近人数)/最初的公司人数)。我不太懂不同工作性质下员工流动率在什么范围内是正常的,但这个数字真的看上去不那么让人安心。
S非常纠结非常操心地跟我谈起过这个话题,并建议我将这个现象收录到田野里,他认为描述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是的,人事流动往往会发生各种狗血情节,不同角色的展现和冲突,这是一个很好的办公室小说的素材,会很有趣。但考虑到田野还是偏向学术的手记,所以容许我皱起深奥的眉头,翻开深奥的社科书寻找深奥的概念和理论去寻找深奥的答案:为什么会这样?这样又会怎样?

科层组织和柔性组织

社会学家理查德桑内特在他《新资本主义的文化》中新资本主义文化下社会机构的变化方式做出阐释,他描述了在某些领域的职场体制变迁,即从科层组织到柔性组织的变迁。
20世纪,西方大多数的企业的体制是韦伯模式中的科层组织,即类似军队的运作方式。在这种组织中,权力结构是金字塔状的,企业中每个人都有固定的职位,并且每个职位都有清晰的职能。在这种机构度过职业生涯的人像生活在“铁笼”里。在职能固定的组织中度日就像慢慢地爬上或者爬下某座房子里面的楼梯,可是这座房子不是你设计的;你生活在别人为你设计好的生活里面。(p13-15)
在20世纪末发生的一些经济变化改变了这样的局面。首先,在大公司中,股东的权力取代了管理人员的权力,处在指挥系统顶端的企业将军失去了从前的权柄。而大权在握的投资者想要的是短期的而非长期的结果。短期汇报的压力迫使企业机构发生改变,以体现其内部的变化和灵活来讨好资金的青睐。另外一方面,通讯业的发展使得全球范围内的通讯变得瞬息即达,这意味着信息能够被清楚而完整地传达给企业每个员工。还有制造业在自动化的扩张使得底层劳动需求缩减。(p20-26)
这些变化使得某些行业的科层组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公司主要分布于金融业,律师业,保险服务业,全球制造业和航运业,他们带来的是十分专业的,规模较小的服务,比如产品设计,广告和营销,媒体服务和电脑设计。桑内特把变化后的组织成为柔性组织。(p27)
如果韦伯模式下的科层组织比喻成“金字塔”,那么柔性组织的运作类似于MP3播放器。在金字塔中人彷佛身处“牢笼”,柔性组织中结构的运作就非常自由,因为MP3可以只从其储备曲目中挑选少数几首来播放,同样,柔性组织液能够在任何时候从其许多功能中只挑选少数几项来发挥。于此相反,在旧式企业里,各个生产阶段是固定的。此外,听的歌曲可以打乱,生产的次序也可以打乱。以某个高科技的软件编程企业为例,机构可以专注于提出某个有前途的创新构想,接着回过头去开发常规的软件来简化这个构想,最后才考虑各种商业的可能性。这是以任务为中心的劳动,而非固定功能的劳动。线性的开发被随意的心态来取代。(p29)

独立工业设计公司是柔性组织

从资本主义社会企业组织的变化来看,我们可以解释为什么公司高流动率的原因了。因为它不是科层组织,不是牢笼,它是柔性组织,它是MP3播放器。从这个思路去想,公司的高人员流动率虽然可能会造成一些麻烦,但或许没有必要那么担忧。它就是一个播放器呢。根据臭味相投原理,这会儿老大深刻幽默且专制,手下几个都疯魔乐和状热爱地跟随;那个老大是个雅酷,于是那几个也都以学识见长拿别人不懂的去忽悠人;再过会儿老大是个超级nice喜欢微笑的小清晰,于是手下的人基本也在温和友善的范围内。
后续问题:
独立设计公司是柔性组织的话,还有其他什么特征?
这样的流动率会不会有什么不好的影响?
还有什么其他原因解释高流动率?

六 从公司运营角度解释高员工流动率

上篇提到的是公司有很高的员工高流动率。对这个现象的解释是从组织性质的角度来看的:工业设计公司属于柔性组织,有较高的流动率是柔性组织的特征。那么,这样的流动率在什么范围内是属于正常的,比如说40%到60%?如果超过正常流动率范围,那除了组织性质以外的影响因素又有哪些呢?是不是有些因素是由其他管理方面或者员工关系方面的因素引起的?
如果是由其他一些因素引起,那么讨论这个问题时就不会像拗学术飚智商那么飘忽了。组织性质是背景因素,其他很有可能是管理运营方面的因素了。那些因素是可以努力去改变的,可以通过沟通达成共识形成决策,从而问题得以解决。比如说CEO对公司的融入感是不是强,她把公司的经营看做某种程度的事业而不仅仅是一段个人职业生涯;高层是否拿出钱来做MARKTING,提高公司在行业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比如说HR能不能对员工的价值有恰当的评估,让愿意对公司表忠心的员工不会受到伤害;比如说公司上层到中下层对中国市场前景除了有“此地人傻钱多”的欢乐外,对这个复杂的环境有没有基于现实的理解;比如销售能不能即专业又强势又能拿捏客户的需求,减少设计师不必要的付出,而不是一味迎合客户,无条件满足他们的需求,不在乎设计师的疲惫和怨念。
这些都是人的因素,而非组织的因素。当我们发现高流动率出现时,其实只是内在问题的外在表现。

七 从产品设计角度讨论后现代社会的特征

美国后现代主义学者哈桑在《后现代转折》(1987)一书中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作过一番比较。在设计语言上,现代主义是“功能决定形式,less is more,无用的装饰即使犯罪。纯而又纯的形态。非此即彼的肯定性与明确性。对产品的实用性原则,经济性原则和简明性原则的强调。后现代主义是:“产品的符号学语义,对隐喻的理解。形式的多元化,模糊化,不规则化。”

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以浪潮来借喻人类社会的变革,一次浪潮的出现代表了一种新的主导文明的诞生。简单来说。能源的使用,产品的生产以及产品的交换相互结合形成人类文明的主要结构体系;
• 工业文明的主要特征是:各种标准化(生产工序,社会价值观,道德标准等。);专业化(泰勒的企业管理哲学);同步化(时间观念,朝九晚五);最大化(扩大生产规模,降低单位成本,获取最大利润)。
• 工业时代的景观随着电子科技革命而改变。
• 后现代社会呈现的景观是:当代消费具有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功能性的产品将会被功能艺术性产品所替代,大规模单一定制的生产系统将会逐渐让位于多品种,小批量,甚至单件定制产品的智能柔性生产系统。未来的制造业将全面进入柔性,智能,敏捷,精益,绿色,艺术化,全球化,人性化的先进制造新时代。信息网络化,网络全球化,使今天的社会逐渐变成一个开放而多变的网络,人们可以方便及时地获取大量的信息,信息以及信息处理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关键——人类已经走进一个全新的“信息社会”(网络社会,知识社会,后资本主义社会,后工业社会,后现代社会,这些词在很大程度上指的都是同一个概念吧?)时代。

《艺术设计十五讲》的笔记。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923807/

ChangeLog

初稿:2012年左右的老文